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現在位置 首頁 > 專區服務 > 員工專區 > 最新消息專區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
機關安全維護宣導-暖化加速,小暑大暑熱翻天

梅雨季為臺灣帶來了可觀的降雨量,雖然緩解了全台水情吃緊的狀況,但短期內的強降雨也造成各地出現災情。中央氣象台指出,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已讓臺灣的降雨模式出現了變化,雖然年降雨總量不變,但降雨天數減少,平均強度增加;而且兩極化現象更嚴重,降雨愈來愈難掌握,與此同時,臺灣南北的降雨也呈現相反趨勢,中南部雨量持續減少,東北部則是雨量增加。

 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也在日前指出,臺灣高溫時間愈來愈長,夏天提早從5月中旬開始,結束時間則延後至9月底,甚至10月中旬。例如今年進入5月,就已經出現了35℃的高溫,他強調「溫度還在上升,到了這個世紀中期,臺北將不再有冬天,一年會有9個月的夏天」。

  夏天變長,就意味著一年四季不會再有明顯的變化,而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對天氣的影響也將逐漸式微,抗暑大作戰,顯然弊大於利。炎熱的夏天才剛剛開始,人們就已經吃不消了,然而夏天裡最熱的兩個節氣:小暑和大暑,卻還在等著我們呢。俗諺說:「小暑一聲雷,翻轉到黃梅。大暑熱不夠,大水風颱到。」

 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,落在國曆的7月7日。《曆書》記載:「斗指辛為小暑,斯時天氣已熱,尚未達於極點,顧名也。」俗話說:「熱在三伏」,小暑前後正是伏天的開始,十天為一伏,稱為頭伏、中伏、末伏,「伏」即隱藏的意思,提醒人們要小心伏避盛暑。三伏天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,剛好在大暑前後。

  今年的大暑在7月23日,《曆書》記載:「斗指丙為大暑,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,故名曰大暑。」大暑節氣,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,古書《二十四節氣解》中說:「大暑,乃炎熱之極也」。這足以說明這個節氣的炎熱程度。大暑期間之所以炎熱之極,是因為自入夏以來,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能量多於夜間散發的熱量,熱量不斷累積,到大暑期間,累積到了頂峰,故最為炎熱。

  「三伏乘朝爽,閒庭散舊編;如游千載上,與結半生緣。」這是清人潘奕雋《六月六日曬書》的詩句。伏天雖熱,烈日艷陽卻是人們洗洗曬曬的最好時機,因為剛度過漫長的梅雨季,家中衣物難免受到潮氣,正需要大太陽的好天氣洗曬一番。民間相信在農曆六月六日(今年是7月21日)這天,洗洗曬曬,就可以長保衣物乾燥,不潮不蠹,於是農曆六月初六儼然成了中國人的「洗曬節」。俗諺有云:「六月六,曝龍袍。」朝廷官家會在這天曝曬儀仗鑾輿、列聖實錄、御製文集等圖書;叢林寺廟中的僧侶,也會搬出經書佛典來翻曬;至於尋常百姓人家則忙著晾曬衣物。民間傳說清代名臣紀曉嵐曾於六月六日這一天在大庭廣眾之下「曝曬」肚皮,因為他自認他最大的寶貝就是肚子裡的學問。

  從六月初一到十五日時,還有一個稱為「半年節」的習俗,主要是早期閩南人所過的節日。曆書上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,自農曆一月到六月剛好是半年,民眾為了感謝天地神明與祖先的庇佑,使得該時節能有豐碩的農作收成,因而準備應節的供品祭祀。

  說了這麼多與六月有關的民俗節慶,不能不談談避暑的保健養生之道。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,氣候炎熱,易感心煩不安、疲倦乏力、急躁焦慮,有人稱此為「精神中暑」。因此,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,應按五臟主時,夏季為心所主而顧全保護心陽,平心靜氣,才能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,以符合「春夏養陽」之原則,所以夏季養生重點在「心靜」二字。

  夏季的飲食宜清淡和多樣化,以清淡為補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,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,但要避免暴飲冰冷,以免增加腸胃的負擔,同時也要注意食物的潔淨和保存,避免飲食不潔而誘發疾病。

  《千斤要方.養性序》說:「不欲極飢而食,食不可過飽;不欲極渴而飲,飲不可過多。飽食過多,則結積聚,渴飲過多,則成痰澼。」正可作為夏季的飲食之道。

◎王新偉
  • 市府分類: 生活安全,宣導活動,政令政策
  • 最後異動日期: 2018-07-24
  • 發布日期: 2017-06-06
  • 發布單位: 臺中市外埔區公所‧政風室
  • 點閱次數: 2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