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現在位置 首頁 > 機關介紹 > 認識外埔 > 產業發展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
產業發展

製陶過程 【一】大甲東陶藝:
一、前言:

  人類遠從石器、銅器、鐵器到現今的e世代,從彩陶、黑陶以至精緻的唐三陶、明青花、清琺瑯等,從實用到藝術,與陶瓷結下不可分離的事實。

大甲東因位在大甲東社(道卡斯崩山八社之一)之內而有此名。為典型的河階地型—外埔區的一里。原是大安溪的河道,因受大甲東斷層陷落河道北移之賜,形成一廣大湖泊(前湖與後湖),沉殿了大量高黏性的陶土。這裡的陶土經得起高溫燒製,其所製的器皿都不會滲水;加上這裡陶師技藝精良,故其產品均屬上品,「大甲東陶」因而打出了名號。

自明治三十四年起(1901),台灣總都府在北投、南投、苗栗先後提供陶業補助金,以推動台灣陶業工業化,同時日人亦在北投、花蓮、苗栗設場廠。「大甲東陶業」因未有日資投入與政策影響,所以一直到光復後五十年代還保留最傳統「福州式」的製陶原味(鄧淑慧、民88、林添福陶藝專輯、頁3)。


二、大甲東陶器廠之源流:

  明治三十五年(1902),一個名叫林景洄的福州陶師來到「大甲東」,他除了具備製陶的各項技術之外,亦懂得經營之道。因此在「大甲東」蓋了當地第一座窯廠--「內窯」,同時也教當地人製陶的技術,可以說是「大甲東陶」的開山鼻祖。林景洄因為自己會砌窯,把窯廠轉讓出去可以獲得一筆很大的利潤。於是把「內窯」轉讓給王潭經營。把獲得的資金又在莊外新蓋一座蛇窯,有別於莊內的「內窯」,當地人稱作「外窯」(鄧淑慧、民88、林添福陶藝專輯、頁2)。

(1 )內窯: 

  「內窯」為大甲東第一座窯廠,西元1902年由福州師傅林景洄創設,西元1918年由大甲東富商王潭買下,名「豐榮陶器工廠」。之後又轉手許天象,許又轉手陳傳枝經營。民國五十年左右陳傳枝第二代陳日昇接手更名「一成陶器工廠」。陳致力於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,對於帶動中部地區的陶業發展有相當的貢獻。傳至第三代陳仕煌,轉型為陶土原料的供應廠商(鄧淑慧、民88、林添福陶藝專輯、頁4),現由曾孫陳恒隆經營。

陶器照片

(2 )外窯:

  林景洄將內窯轉讓王潭後,即著手新建外窯(約在大正初年),仍以製造日常家用品為主,後因日本與中國大陸之間政治局勢的緊繃,而對台灣的控制日益加強,使得「福州師傅」的身分在台灣日受威脅,民族問題日漸凸顯。大約西元1937年,窯內一位師傅,在牆上寫了「中華遊世界」五字,從那時起日本警察經常找林景洄的麻煩,一天到晚來盤查,使他非常困擾,林景洄為脫離危險,又將陶廠讓與林國本、林啟榮父子經營,更名為「林振新陶瓷廠」(鄧淑慧、民88、林添福陶藝專輯、頁5),民國四十一年,林啟榮又轉讓給紀桶鉗、紀清河父子經營,現傳至紀清河之子紀榮芳經營。(外窯主人紀榮芳表示:蛇窯全長為82台尺,燒一次窯三天三夜需要一萬二千斤的木材燃料),民國104年紀榮芳、紀榮華…等兄弟,將出租場地于臺中元生咖啡,作為經營景觀餐廳,亦更改為:「火龍窯」。

 

蛇窯

三、大甲東產品與特色:

       由於早期民眾生活水準較差,大甲東陶器產品,以一般日常用的陶器品為主。後來因日用品為鋁製品與塑膠品所取代,以及民眾生活水準提高,促使陶器業者往高品質且多樣化之陶藝方相發展。是故大甲東的陶器產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。

(一)民國四十年代以前:主要產品

(1)容器類有:水缸、酒甕、菜脯甕、油甕、米甕、缽、罈、罐等。

(2)應用類有:金斗甕(骨罈)、金紙缽、燈火缽(死人點燈用)、狗母e仔、桌腳(墊桌腳防螞蟻)、三元(藥罐)麻油罐(婚嫁用)、五梅(婚嫁裝髮油)、火籠缽、火爐、雞酒缽、香爐、鹽罐、龍罐(裝開水用)、土管(排水或煙囪用)、筷筒、香筒插香座、陶枕頭、夜壺。

(3)裝飾類:尺磚(灶面用)、獅子座(墓庭用)。

特色:以人工製造、外表粗糙堅硬、花樣少變化、色澤較深且大部分印有「大甲東品」等字樣標誌(大甲東陶器專輯、頁58、洪慶峰)。

 

大甲東蛇窯  

窯身內部

大甲東蛇窯

 

 

窯身內部附著燒陶歲月的漂亮色彩宛若人生

窯身內部

全長為82台尺的窯身內部

(二)民國五十年代:因生活水準之提昇,而主要產品除民國四十年代的產品容器及應用類之外,以往較笨重之器官則面臨淘汰,另開始生產裝飾用之實用花盆,最初生產之花盆以素燒的紅花盆及紅蘭盆等。

特色:以人工製造、色澤較以前淺些、外表較以往細膩些大甲東陶器專輯、頁59、洪慶峰)。

(三)民國六十年代:主要產品為日用裝飾品,有植木缽、盆栽缽、仿古花瓶、仿銅獅子花瓶、花器(水盤)禽類型花瓶、樹皮花瓶、奇型花瓶、抽象型花瓶、鼓椅、獅型椅、噴水池用之青蛙、魚、白鶴噴頭、花台等美化環境用品。

  特色:此時是陶業之轉型期,陶藝品逐漸萌芽、變化大產品花樣多、外表有繪製圖岸、文字及彩色顏料的應用、並健以機器加上人工手藝製品、產品較以往精緻許多大甲東陶器專輯、頁59、洪慶峰)。

(四)民國七十年以後:民國六十年以前所生產的水缸、缽、瓶、罐等大型器物,停止製造,代之而起的是花盆及仿古裝飾等陶藝品。花盆之品質越來越高級,並以生產精緻之陶藝品為多。產品有:高級盆栽用精緻品、仿古浮雕花瓶、及小完意、寫實性的完偶、或復古等陶藝作品。

 特色:色彩鮮艷、產品大小花樣變化多、仿古居多古色古香、外層釉光滑、色彩鮮明大甲東陶器專輯、頁60、洪慶峰)。

陶器作品
陶器作品 
四、大甲東陶的現況:

  自日本占領統治初期以來,大甲東一帶,由於陶土特異,產品優良,而衍生了當地陶器藝術的發展,不但帶動了當時當地的經濟活動,也因而繁榮了當地的社會民生。鑑於大甲東陶器的生產過程,可謂蓽路藍縷,歷盡滄桑,他的陶器產品,不但帶動了當地的經濟,更形成了大甲東的陶藝文化。然而由於科技的發展,各種產品的創新,替帶了陶器品,更由於文化的提升,生活水準的提高,陶器由生活上的需要,邁向生活上的藝術,促使陶器業者也須具有新潮的創意,更須不斷的創新與突破,藝術品的生產也就應運而生了。

  目前大甲東陶器,雖曾經歷過一段晦暗的沒落時期,但一些有心致力於傳統文化發揚的人士,仍努力創新,製造賦予時代意義的陶藝品,不但改良陶土品質,順應市場需要,製作高層次的陶藝品。一方面設備的現代化,一方面作企業化的經營,使得傳統的陶藝更能發揚,這也是大甲東製陶的居民,所應努力的方向與目標。

陶藝工作室

陶器工作室 

【二】農業牧業

本區是一個典型的「河階地型」,地型由北向南依次分為五崁,其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遞降。就因地形特殊,各崁土質及土壤相異且農民專業素養高,是以本區不但宜牧、宜農,而且作物種類多產量足。

【一】農業作物有:水稻、花卉(劍蘭、香水百合等)、水果(葡萄、百香果、紅龍果、桃子、水梨等)、茭白筍、洋菇、地瓜等、。

百香果
芋田
筊白筍
紅龍果
桃之夭夭,有蕡有實

農產名稱

採收次數/年

產期(月份)

分布村別

水稻(糯米、蓬萊米)

2

7、11

全部

劍蘭

3

一年四季

永豐、六分、三崁

香水百合

3

一年四季

六分、三崁

葡萄

1

7

永豐、六分

百香果

2

2、8

永豐、六分

紅龍果

2

2、8

永豐、六分、三崁

茭白筍

1

10

土城、廍子

桃子

1

5

永豐

梨子

1

7

永豐、六分

洋菇

1

一年四季

永豐、六分

地瓜

2

一年四季

永豐、六分

芋頭

1

10

土城、廍子

葡萄園
水稻(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)
香水百合等
劍蘭
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
地瓜 花卉 洋菇(白雪公主冒出頭)

【二】牧業有:乳牛、肉豬、蛋雞、種雞等

海藻豬
海藻豬
天麴豬
天麴豬
  • 市府分類: 一般行政
  • 最後異動日期: 2019-06-12
  • 發布日期: 2018-10-02
  • 發布單位: 臺中市外埔區公所
  • 點閱次數: 9162